原创 首周票房被《周处除三害》力压!奇观史诗《沙丘2》,或许配不上外网的封神赞誉

 2024-08-06 阅读:482 点赞:50

原标题:首周票房被《周处除三害》力压!奇观史诗《沙丘2》,或许配不上外网的封神赞誉

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
由丹尼斯·维伦纽瓦(《边境杀手》《降临》《银翼杀手2049》)执导的科幻史诗电影《沙丘2》已于3月8日(本周五)内地公映,仅晚于北美一周。

截至3月10日(周日)晚,《沙丘2》累计票房1.43亿。有前作的高逼格高口碑铺垫在前,视效巨制的期待值拉满,周末三天票房却被上映第二周的《周处除三害》力压,上座率更是差距不小,中国内地票房只能算不温不火。

历史级评分,好莱坞今年首部大爆,

中国观众好评但不狂热

第一部珠玉在前,故而很多人都料到《沙丘2》会引爆好评,但很少有人能想到,西方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会如此逆天。3月1日在北美上映以来,《沙丘2》的风评不止是全面超越2021年上映的前作,更在网络上冲到和《星球大战:帝国反击战》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齐平的“好莱坞最佳续集之列”。

截至目前,《沙丘2》在两大观众评分网站上已经收获历史级评价:IMDB从开分的9.0略降至目前的8.9,列TOP250第11位;Letterboxd4.6分(满分5),列TOP250第6。虽然上映不过10天,粉丝非理性的评分拥挤未来将被稀释,《沙丘2》的评分可能不会像如今这么离谱,但也已说明影片强悍的口碑效应。

狂热口碑之下,《沙丘2》的票房也堪称惊人,可以说已断崖式超越上部。首周北美票房1.11亿美元已超过上部北美总票房(1.08亿美元),已经可以期待北美3亿美元和全球8亿美元、成为2024年好莱坞第一个超级爆款的成绩。

相比之下,中国观众对《沙丘2》虽然也是好评居多(目前豆瓣8.3分),但就远没到海外观众那种“妈妈,出来看上帝”的程度。尽管大家也认为《沙丘2》是一部有作者特质的优秀大片,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欧美观众对它接近信仰的热情。影片的视听效果得到普遍称颂,被广泛称为“独属于大银幕的奇观”,但也有节奏拖沓、故事模板陈旧、部分台词情节狗血等被挑剔的点。

《沙丘2》究竟能否配得上外网天花乱坠的“史诗级”评定?如果不能,它有究竟有哪些问题?让我们开始拆解。

开宗立派的新锐类型片大师,

高分完成地狱级改编任务

上文已经提到,《沙丘2》评分如此之高,有书粉加导演粉热情上头,在公映头几天涌入网络、联袂冲高评分的拥挤效应。

首先,弗兰克·赫伯特于1965年开始出版,一直到1985年谢世完成的小说原著《沙丘》六部曲,是拥趸众多的传世级“太空歌剧”类科幻经典。

更重要的是,导演维伦纽瓦近年来也凭借多部作品收获了“类型片巨匠”的名声,拥有了自己的“狂热饭圈”。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维伦纽瓦以拍摄法语电影起步。凭借以校园屠杀为题材的《理工学院》和以黎巴嫩内战为背景的《焦土之城》尽显锋芒后,维伦纽瓦转战好莱坞。

虽然在进军好莱坞后,维伦纽瓦以风格浓烈、气氛肃杀的犯罪电影《囚徒》《边境杀手》名声大噪,但改编自姜峯楠科幻名作《你一生的故事》的“星际接触”类科幻电影《降临》和经典赛博朋克科幻续集《银翼杀手2049》才真正让维伦纽瓦获得了院线商业片影迷心中有如“救世主”般的偶像地位。

维伦纽瓦的场面调度技巧准确精湛,其电影中冷峻、沉静、和谐、有充分高级感的独特视听风格,以及内向沉思的禅思意境,都被认为作者气息浓郁,足以开门立派。甚至有声音认为维伦纽瓦已成为好莱坞大片美学观念的关键革新者,和诺兰并举。

而《沙丘》的电影改编难度很大,前史尽是失败:智利魔幻电影大师亚历桑德罗·佐杜洛夫斯基曾在1970年代筹拍《沙丘》,但历经艰难庞大的前期制作后,最终却因构想过于野心勃勃,财务无法支撑,而未能拍摄,落下影史遗憾;美国怪才大卫·林奇于1984年执导的《沙丘》电影则成为超级灾难。

林奇版《沙丘》成片的崩塌是因为全方位的破碎、荒唐、不严肃——即使抛开制片公司对林奇剪辑构成的粗暴干预,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。影片虽然五光十色,想象奇诡,但那种漫画式、太空哥特式的基调过于幼稚浮夸,有如赶场的儿戏。

《沙丘》难被改编的原因,一方面在于将庞大世界观和诸多科幻想象视觉化的“技术难度”,一方面在于原著自身气质、调性和思维深度的难以还原。小说虽然构想恢弘庞大、诡谲离奇,但文风却清冷庄重,充满留白和言外之意;主题更是包罗万象,既有对历史上帝国内权力争斗、乃至激斗正酣的冷战的影射,也有对宗教启示、自由意志等人类大问题的质问和关照。

故而《沙丘》电影既要做到情节上的删繁就简、合理取舍,还原一个庞大细密的史诗类型故事,又要做到场景、设定和关键奇观上的恰当还原,最后还要保留那种沉思、苍茫的严肃气质,而非变成浓妆艳抹的儿童电影。

这么难的任务,维伦纽瓦做到了,甚至在当代好莱坞很难想象有谁还能做得如此之好。在新版《沙丘》于2021年上映后,评论公认维伦纽瓦交出高分答卷。

如果说新《沙丘》中还原度极高的幻想设定和特效细节上的写实、逼真是好莱坞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,换谁来导也差不了太多,那影片中庞大空灵的“巨物美学”、优美沉稳的构图、从容稳健的叙事节奏,就是非控制能力极强、图像和电影节奏审美独一无二的维伦纽瓦不可。维伦纽瓦也正是因为完美构建了这样一个史诗级的、古代和未来景观奇妙交融的“沙丘宇宙”,才被确认为好莱坞古典审美价值的捍卫者和发扬者。

古典史诗的丰满和雄伟,

又一次华丽但不完美的视听盛宴

《沙丘2》时间线接续首部,内容对应《沙丘》六部曲首部小说中的后半段情节,即厄崔迪族主被杀,其子保罗(提莫西·查拉梅 饰)逃入厄拉科斯星球沙漠后,与原住民弗雷曼人并肩战斗,并成为救世主、皇帝的“英雄崛起”故事。

不同于第一部《沙丘》因具有前传性质,故而在上映时曾被许多评论吐槽为“大型预告片”,《沙丘2》以保罗从外来人到天命之子、帝国领袖的“太空版《哈姆雷特》”为主线,虽然人物、派系关系格局依然庞大复杂,但角色重点和成长弧线相较第一部更明晰,欣赏门槛更低。

总体而言,《沙丘2》的情节复杂跌宕,具有一般大男主权谋戏中基本的可看性。尤其是某处亲缘关系的惊天揭示,更是和原著后来者《星球大战:帝国反击战》中的经典场面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不过《沙丘2》在模板式“英雄之旅”的表层叙事之外,也并非没有深意,比如片中阴暗深邃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交织的权谋斗争,颇有冷战、罗马帝国权斗、甚至中东宗教战争的影子;同时,保罗作为预知者和天命之子的悲剧核心呈现,也极具古典悲剧的色彩。

保罗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,在家族血仇的驱使下,在母系血统来源“姐妹会”阴谋伪造的有关“救世主”的祥瑞预言推动下,在领导弗雷曼人保卫星球的领袖责任担当下,虽能通过超能力隐约看见未来的悲惨景象,但仍身不由己,一步步踏入命定的权力深渊。命运必然性和自由意志间的冲突张力,在《沙丘2》被展现出来了。

和第一部一样,影片对作为“先知”的保罗在预见悲剧未来后所承受的痛苦矛盾着墨很多,大量使用插入未来场景的保罗脑内“闪前”,鬼魅、难以捉摸、具有强烈宿命感。在保罗经常被情势所迫不得不踏上自己已经预见到的场景时,《沙丘2》宏大苍凉、极具古典悲剧意蕴的“命运”主题,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阐释。

当然,《沙丘2》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不在于对史诗故事丰满忠实的戏剧化再现,毕竟也有观众认为首部的“家族覆灭记”人物更多样,代入感更强,第二部的大男主登顶叙事反而有些容易预测,缺少铺垫、又长又腻的感情戏也值得商榷。《沙丘2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创造了足以彪炳影史的超级视听体验。

庞大的沙海、极具克鲁苏感的沙虫、黑白色调的斗兽场远景,都惊心动魄,在首部《沙丘》中创造的“沙丘式视觉”原味延续,但在《沙丘2》中又有新的侧重。比如对于沙漠中弗雷曼人生活、劳作、战斗的生态景观描绘,融合了现实宗教元素,严密自洽,又富有灵性色彩。

不过也有观众认为对比首部,《沙丘2》的场景多样性相对逊色,具有压迫感的巨物少了,单调的沙漠多了,多数时间感受到的不是冷硬的“高级”和科技感,而是有点“土”。

听觉上,汉斯·季默气盖山河的磅礴配乐,极具鬼魅、惊悚效应的心理音效,带来了与IMAX超级画幅和庞大景别对应的空间感和史诗感。但相对的,声音用力过度、腔调过足的观感也同样存在。

总体而言,《沙丘2》最起码在视听效果的强烈震感上,彰显了影院观影体验不可取代的“奇观”,足以为大银幕这一媒介正名,只适合在大银幕观看。至于影片令某些观众昏昏欲睡的短板,可能一早就埋藏在”维伦纽瓦式大片“创作思路的先天困局之中。

代表好莱坞未来的高级大片风潮,

也有陷入“史诗陷阱”的自恋空洞危险

不得不说,《沙丘2》在华丽宏大的气派之外,仍然不可避免地透出一股过于僵硬缓慢,甚至自恋空洞的“史诗病”。

当然,某些被“快餐电影”驯化已久的观众会认为维伦纽瓦的两部《沙丘》节奏沉静缓慢、缺乏刺激爆点,这样的批评多少带着电影观念的偏狭和美学上的不敏感,不值得被严肃对待。

然而《沙丘2》的问题在于,即使以史诗那种从容、沉稳的节奏要求来看,影片的节奏也过于缓慢了。这么一个“王子复仇记”的故事主线很单纯,也不新鲜,纵使副线和各方势力博弈斗争一定程度上丰满了信息量,中段拖节奏的痕迹也太过明显。

这还不应主要归咎于剧作上的不紧凑,而是某种“故意的缓慢”。可以说整部《沙丘2》大多数场戏的指导思想,就是“凹造型”“摆姿态”式的“装腔作势”:

佯作深沉、相隔空间过大的台词念白,多数时候都在渲染气氛的缓慢镜头运动和抽象构图,简单的冷兵器搏斗非要整出万军对垒的气势,背景配上声响巨大的“史诗感”配乐,有时还有打击时过分“一惊一乍”的恢弘音效……

当然,观众可以理解,维伦纽瓦无论是出于营造这个空旷、渺远、浩瀚的沙漠星球,还是放大“史诗”平缓庄重调性的考虑,一定程度上的缓慢、渲染甚至凹造型都是必要的;但当造型感太过强烈,姿态太过深沉,就不可避免地和这个如今看起来已有些老套、简单、容易预测的平板文本,产生了形式—内容不对称。

就像影片中戏剧冲突只有七分情感强度的时候,音乐和音效总是拉满十分的过度操作一样,《沙丘2》好像真的在竭力渲染一种“我一定要区别于其他电影”、为史诗感而史诗感的臃肿自恋。

这种造作感或许不能仅归咎于维伦纽瓦,而和《沙丘2》自身作为商业大片所受到的诸多惯例和资本掣肘有关,也和原著自身某些陈旧、过时的特性相关:在当下,你要严肃、板正、深沉地拍一部关于未来外太空人类权力争斗的冷兵器电影,很难做到像现实题材一样完全平实可信,总得拿慢节奏和顶天立地的大视觉、大音效来制造神秘、宏大的氛围和场面。

维伦纽瓦执着于创造纯度最高的视听之美并没有错,但归根结底问题在于,《沙丘2》的文本意蕴还无法匹配影片创作策略中那过于庞大的形式感。

这样如此卖力地用深邃博大的外衣包装的当代史诗电影,令人想起1950年代电视风行时期,电影受到冲击时产生的“史诗片风潮”,那时候,好莱坞是用宽银幕大场面的古装史诗电影,如《十诫》《宾虚》《埃及艳后》,以此来证明电影这种娱乐媒介的不可替代性。

而《沙丘2》,则是用视觉高概念、形式宏伟到极致的“高级大片”模式来回答同样的问题,像是一句展示、炫耀着自己伟力的宣言:这就是大银幕的未来。

影片不可谓不好看,但总让人觉得多少陷进了一种“越缓慢就越深沉”、佯作沉思,实则有空洞和自恋一面的陷阱之中,可以称其为“史诗陷阱”。这里不是对《沙丘2》大加挞伐,而是指出其展露出的一种隐约令人不安的趋势,而这种趋势是好是坏,还很难说。

好的一面,《沙丘2》这样品质豪华、在电影工业层面完美无缺、也有独特视听审美的大片,无疑能显著提升主流观众审美,为拯救电影院的事业开辟一条新路线;坏的一面,这种本质上深度有限、形式感过于强大的电影创作思路,其实并无实质上的创造性,还有可能会陷入越发空虚的形式黑洞之中——但愿这是危言耸听。

(文/阿拉纽特)

用户评论

 正在加载
返回顶部